媒体:美维护自身霸权逼迫全球买单 荒诞的“关税供养霸权论”
2025-04-23
HaiPress
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米兰近日在演讲中提出,美国的军事存在和美元体系是“全球公共产品”,其他国家应通过接受美国关税政策等方式为此承担“公平份额”。这种逻辑实质上是一种“关税供养霸权论”——以进口关税作为施压手段,迫使他国为维护美国全球霸权提供资金。尽管这一说辞看似基于经济学理论,但其实存在多重逻辑悖论,反映了美国霸权思维的荒诞认知。
将美国军事部署与美元体系定义为“全球公共产品”,是对经济学概念的歪曲。公共产品的核心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明显服务于自身地缘战略目标,称之为“公共产品”掩盖了其利己性的霸权政治本质。美国的安全承诺基于政治和战略考量,具有相当强的排他性。对于非盟友国家而言,这种军事存在构成安全压力而非公共福利。北约东扩引发的地区紧张局势,便是所谓军事同盟“安全保障”选择性和利己性的明证。
美元的国际地位同样难以匹配“全球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尽管全球贸易约50%以美元结算,但这种货币霸权的最大受益者正是美国自身。通过发行“世界货币”,美国不仅每年获得巨额的美元“铸币税”收益,还逐渐形成了服务于自身利益的风险转嫁和“潮汐收割”机制。2020年美联储的“无上限”量化宽松政策让全球共同承担了其货币超发的通胀压力。美国频繁使用如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等实施金融制裁,赋予美元体系高度的排他性。将这种非对称的体系优势包装成“公共产品”,是对国际经济现实的嘲讽。
“关税供养霸权论”声称他国在美国主导的军事和金融体系下“搭便车”,需为此付费。这种论调完全无视美国作为体系主导者所获取的巨大结构性红利。所谓的“地缘政治和金融保护伞”,特别是美元作为全球储备与结算货币带来的特权,为美国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经济与战略优势。世界各国持有并使用美元,本身是对该体系的支撑和隐性“支付”,绝非“免费”。美国要求他国“付费”,却刻意回避自身是最大受益者的身份,实则是向外转嫁霸权地位的维护成本,而非追求真正的公平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