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非政策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非洲需求的积极响应”
2025-08-20
HaiPress
人民网约翰内斯堡8月18日电 (记者戴楷然)“今年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多年来,非中合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从道路、港口到如今每年接近3000亿美元的贸易额。在2024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非中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令人对非中关系的发展充满期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国别副主任、肯尼亚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汉娜·赖德近日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4年至2016年,赖德担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国别主任,致力于促进和提升与中国开展的南南合作的质量。“当时令我印象深刻——至今仍是如此的是,中国对非政策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非洲需求的积极响应。这种响应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赖德表示,当前,道路、电网和数字接入仍是整个非洲大陆的首要任务,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支持非常重要。
在赖德看来,非洲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可圈可点。“以贸易为例,通过与非洲各国使馆、智库和私营部门的持续合作,我们发现,人们对‘非洲制造’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国消费者的热情与日俱增。从贸易博览会到电子商务谈判,非洲在中国的市场空间正在逐渐扩大。”赖德说,我们需要更多投入,支持非洲企业不仅作为供应商的角色出现在中国市场,更作为创新者的姿态出现。今年,在上海时装周“重塑非洲”平台下,赖德的团队邀请了来自12个非洲国家的22位设计师,共同展示非洲的创造力和超越原材料的价值。
如何升级非中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如何拓展经贸合作的领域,在全球格局变化以及非洲国家对平等、拥有发言权的伙伴关系日益增长的需求下非中关系如何发展,这是赖德和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非洲修建了近10万公里公路和1万公里铁路——大部分由非洲政府资助,也有一些由中国的金融机构资助。这一成就值得称赞。”赖德说,同时,非洲各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30年再修建10万公里公路,到2063年再修建7.5万公里铁路。“非洲国家与中国应如何合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提供更具耐心的长期资本,如何确保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都能促进当地就业和工业发展,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解决非中未来的合作方向。”赖德说。
“同样,非中经贸合作也正加快‘增值’脚步。”赖德说,非洲各国政府希望融入全球价值链,在非洲大陆进行更多加工。“在全球关税壁垒增加的背景下,投资非洲可带来双重好处:它既是外包目的地,也是新兴市场,因为非洲的中产阶级消费者正在增长,就像中国一样。”
谈及困扰非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时,赖德表示,欧美评论员经常鼓吹的所谓“债务陷阱”论调并不可信,“诚然,一些非洲国家面临债务困境,但这种困境的根源比任何一个债权国都更加复杂。事实上,中国在债务重组方面比许多国家都更加灵活,并且在二十国集团框架下提供的债务减免也比其他任何成员国都要多。”
赖德认为,非洲国家债务的根本问题在于其资本成本与其盈利能力之间的差距。“以肯尼亚为例,它在从欧洲市场筹集私人融资时面临11%甚至更高的利率。根据我们团队的预测,为了在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肯尼亚每年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至少投入150亿美元。但肯尼亚每年的出口收入仅为80亿美元,旅游业收入仅为50亿美元。”赖德表示,对于这一投资缺口,中国对肯尼亚制造业或旅游业的任何投资,都是间接地为可持续发展筹集资金的关键途径。
目前,非洲和中国都在应对关税战、保护主义等全球经济逆风,都面临着气候危机、地缘政治等挑战。“前进的唯一途径是建立一种富有韧性、透明且真正双向的关系。这意味着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治理领域应发挥更多领导力,更好地融入当地参与者,尤其是妇女和青年,并承担共同责任。”赖德说,人们总是担心,许多国家对待非洲的态度,仿佛非洲只是菜单上的摆设,而不是餐桌上的参与者。“迄今为止,非中关系的发展已证明非洲国家并未落入这一陷阱。对于非中关系的未来,我们相信,非洲不仅仅是餐桌上的参与者,而是积极地与中国共同设计菜单。这才是我们渴望的未来。”赖德表示。
(责编:王禹蘅、杨牧)